淮安市公共自行车破解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
9月21日,市民卡公共自行车骑行体验活动启动;国庆期间,13个公共自行车站点试运行;10月底,公共自行车一期工程有望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。作为解决市民乘坐公交车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的破题之举,作为公共交通运行的重要补充,我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布局上有哪些特点?离我们身边最近的站点有哪些?市民使用这一系统要注意哪些问题?
3300辆自行车布局主城区
作为一项服务于市民出行的公共交通系统,便捷性是很多市民对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基本要求,那么,我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是如何布局的呢?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,我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将分三期建设,其中2013年实施一期工程,计划投入3300辆自行车、150个停放站点。目前,公共自行车一期工程150个站点正在紧锣密鼓建设,预计每天可完成10个站点建设,10月底可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。
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秦江告诉记者,对于首期公共自行车项目的150个站点分布选择,主要考虑主城区主干道和人流密集支线。秦江说,我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工程设点规划布局遵循“成网成系、方便换乘、协调配套、主次结合”原则,主要覆盖清河区、清浦区、淮阴区等主城区主干道沿线和部分人流比较密集的支线,同时兼顾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沿翔宇大道一线并适当向东延伸。
另外,在站点规划过程中,还考虑到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套。首先,会要求站点设置考虑附近有220伏特的市电或路灯电接入点,以保证公共自行车站点正常工作;其次要求公共自行车站点设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,尽量不布设在景观道上;要求站点不设在人行道狭窄的道路上,以避免公共自行车停放影响居民步行;要求严禁站点占用盲道或其他公共设施(如窨井、电力通信检修井等),如该地区必须布设,则站点移至行道树间或绿化带处。同时还要求布设公共自行车站点的道路上有非机动车道(慢行车道),以保障公共自行车行驶安全。